冻存管灭菌后出现污染或破损?通用灭菌技术

时间:2025-11-10 09:27来源:原创 作者:小编 点击:
一、冻存管灭菌常见问题及影响
冻存管作为样本储存的核心载体,灭菌环节直接关系到样本完整性和实验准确性。实际使用中,常出现灭菌后污染、管体变形开裂、密封性下降等问题,可能导致样本交叉污染、活性丧失,甚至影响实验数据可靠性。这些问题多与灭菌方式选择不当、操作流程不规范、材质适配性忽略等因素相关,因此掌握科学的灭菌方法尤为重要。
二、冻存管通用灭菌方式及操作要点
(一)湿热灭菌(高压蒸汽灭菌)
这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灭菌方式,适用于可耐受高温高压的聚丙烯(PP)、聚碳酸酯(PC)材质冻存管,灭菌原理为高温蒸汽穿透杀灭微生物。
  1. 操作流程:
  • 灭菌前:将清洗干净的冻存管(开盖状态)放入灭菌篮,避免堆叠过密,确保蒸汽流通;加入适量去离子水,水位符合灭菌锅要求。
  • 灭菌参数:温度 121℃、压力 103.4kPa,持续 15-30 分钟(根据冻存管规格调整,常规 1.8mL/2mL 管建议 20 分钟)。
  • 灭菌后:自然降压至常压,待温度降至 80℃以下再开盖,避免骤冷导致管体破损;取出后在无菌环境中晾干,密封保存。
  1. 注意事项:不可用于含有橡胶密封圈的冻存管(高温可能导致密封圈老化);避免灭菌后立即密封,防止管内残留水汽滋生细菌。
(二)干热灭菌
适用于耐高温但不耐潮湿的冻存管或配件,如玻璃冻存管、金属盖冻存管,通过干热空气实现灭菌。
  1. 操作流程:
  • 预处理:冻存管清洗后彻底干燥,避免水分影响灭菌效果;开盖放入灭菌箱,保持间距。
  • 灭菌参数:温度 160-170℃,持续 2-4 小时;若温度提升至 180℃,可缩短至 30 分钟(需确认冻存管材质耐受温度)。
  • 冷却与保存:灭菌完成后关闭电源,自然冷却至室温再取出,禁止中途开门(温差过大易导致玻璃管破裂);无菌环境下密封。
  1. 注意事项:聚丙烯材质冻存管不耐干热高温(通常耐受温度≤121℃),不可采用此方式;灭菌过程中避免放入易挥发、易燃物品。
(三)辐照灭菌
适用于一次性使用的预灭菌冻存管,或需批量灭菌的场景,常用 γ 射线、电子束辐照,具有灭菌彻底、无残留的特点。
  1. 操作要点:
  • 选择合规的辐照灭菌服务,确保辐照剂量在 25-50 kGy(符合 ISO 11137 灭菌标准)。
  • 冻存管需密封包装后辐照,避免灭菌后二次污染;辐照后检查包装完整性,无破损方可使用。
  1. 适用场景:无需自行操作,适合对灭菌效率要求高、避免实验室污染的场景;注意辐照后的冻存管需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。
三、灭菌效果验证与质量把控
  1. 无菌验证:定期抽取灭菌后的冻存管,放入无菌培养基中培养 24-48 小时(37℃),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,确保灭菌合格率。
  1. 密封性测试:灭菌后将冻存管装满去离子水,密封后倒置 12 小时,检查是否漏水,避免因灭菌导致密封性能下降。
  1. 材质检查:每次灭菌后观察冻存管外观,若出现变形、变色、裂纹等情况,需排查灭菌参数是否超标或材质是否适配。

  2. 21.jpg
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
  1. 材质适配:灭菌前确认冻存管材质,聚丙烯(PP)冻存管优先选湿热灭菌,玻璃材质可选用干热灭菌,避免材质与灭菌方式不匹配导致损坏。
  1. 清洁预处理:灭菌前必须彻底清洗冻存管,去除残留样本、灰尘等污染物,否则会影响灭菌穿透性,导致灭菌不彻底。
  1. 无菌环境:灭菌后操作需在超净工作台等无菌环境中进行,避免晾干、密封过程中引入污染物。
  1. 避免重复灭菌:多数冻存管仅可耐受 1-3 次湿热 / 干热灭菌,重复灭菌会导致材质老化、密封性下降,建议根据使用需求控制灭菌次数。